本次大会有五位教授专家作引领性发言,分别是浙江音乐学院的孟凡玉教授、南京师范大学的施咏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的陈瑜副研究员、安徽师范大学的朱玉江教授以及武汉音乐学院的田可文教授。本场报告由安庆师范大学副教授高艳主持、西安音乐学院王安潮教授担任评议人。
浙江音乐学院的孟凡玉教授围绕池州傩戏展开论述。傩戏是首批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项目,是安徽省民间戏曲的一朵奇葩。孟教授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以荡里姚村的傩戏唱腔音乐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与当地其他村落唱腔音乐对比,从高腔曲牌[驻云飞][新水令]的音乐形态分析,探讨其传承与变迁问题。
南京师范大学施咏教授的发言题为《对“中国民族器乐音乐分析”教材、教法的几点思考与探索》。施教授首先从“中国民族器乐音乐分析”的课程教学入手,指出分类教学的重要性;其次,从横向及纵向两个维度分析了各民间音乐乐种的贯通和民族器乐曲的移植、改编问题,以期贯通传统与现代的教学,提高民族器乐理论课程的教学成效。
王安潮教授就以上两个议题作出评议。他指出,孟教授的报告饱含对贵池傩戏的珍视,这是在长期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形成的学术成果。施教授的研究则为我们开辟了传统音乐与流行音乐比较研究的一条新路径。这两位教授的研究都做了大量的资料收集与整理工作,让我们愈加体会到从事民俗研究的艰辛,更激励我们坚定的走在求真务实的学术道路上。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陈瑜以黄翔鹏先生在《论中国传统音乐的保存与发展》中提出的中国音乐史的断层说为指导方法,将其应用到具体乐种断代的研究中,并以弦管乐器,也就是南音为例。陈瑜副研究员认为,弦管创作技术理论至少包含四个方面:以依声填辞\依辞填腔为主的弦管创作方法;以滚门为核心的弦管创作原则;以大韵为特色的弦管创作基本特征;以过支联套为特色的弦管音乐体制。因此,对乐种族属和时代属性的判断可以依靠作曲技术理论分析。
朱玉江教授的发言《地方性知识与民间音乐学校传承》,聚焦于地方性知识这种新型知识观,她与民间音乐的发展、传承息息相关。在当代民间音乐学校的教育中,深受西方音乐教育观及机制的深刻影响,存在文化主体性缺失的困境。朱教授提出应积极思考和解决民间音乐走进学校的问题。
武汉音乐学院的田可文教授是《安徽音乐文化的历史阐释》《近现代武汉的音乐生活》以及《湖北音乐文化史》的撰写者。田教授从自己的撰写体会出发,理清了区域音乐史研究与写作的前提条件、史料运用与存在问题。他鼓励青年学者应该勇于承担起作为文化工作者的历史使命,为区域历史文化的建设做出贡献。
王安潮教授指出,这三份报告都体现了三位学者扎实的理论功底。陈瑜副教授提出民间音乐的作曲分析理论,这是一个全新的理论概念,将民间的唱腔化为创作技法,深有启发。朱教授所谈的地方性知识与民间音乐学校的传承问题,也深有体会。所提及的文化性、综合性、实践性的观点,将母语与口传心授都纳入到以西方科学性同等话语体系中,这是非常有意义的。田教授长于安徽、客居武汉,对区域音乐史有着非常深入的研究。田教授的呼吁非常好,希望安徽的青年学者们能够参与到安徽音乐的研究中来,这对于区域文化、地方文化的发展有着非常大的帮助。(撰稿:张源宁 摄影:许闯 审核:高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