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安徽地方乐种会议综述

发布日期:2024-10-20    作者:     来源:     

2024年10月20日上午,在二会场第一单元举行了安徽地方乐种专题研讨,有四位专家学者作主旨发言,本专题由阜阳师范大学音乐舞蹈学院的戎龚停教授主持,中国艺术研究院的陈瑜副研究员担任评议人。

湖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李海萌教授发言内容聚焦于中国传统艺术中的一类特殊形式——雅集型乐种来展开。他详细探讨了雅集型乐种作为中国传统艺术中“乐”为核心构成元素的独特分支,其内涵广泛涵盖了戏曲、曲艺、器乐等多个类别,从而在理论上实现了对现有概念的超越,统一于传统社会的丰富现实之中。他特别提到,安徽省作为长江中下游的交汇地带,凭借便利的水路交通成为南北文化交流的桥梁,社会交往与商业文化的繁荣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多元化发展。讲座深入研究了雅集型乐种的地理分布特征、构成因素及其相互间的内在联系,尤其将焦点对准了雅集型乐种的主体——“玩友”,通过分析这一群体的活动与文化实践,旨在为中国传统艺术的人文地理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与补益,进一步丰富我们对这一独特艺术形态的理解。

安徽大学艺术学院的张庆辉老师分析了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坟台唢呐班的独特性与深层伦理文化内涵。他首先指出,太和县坟台唢呐班是一个以营利为驱动、凭借亲缘或业缘关系联结而成的专业音乐班社,专注于为民间婚丧嫁娶等各类仪式提供音乐服务。张老师深入探讨了学界对于皖北乡村礼俗中呐班的研究现状,指出尽管民族音乐学领域已有不少研究成果,但从伦理学角度进行深入考察仍是一个亟待挖掘的领域。通过这一多维透视,张老师在深入挖掘坟台唢呐班背后蕴含的丰富伦理文化内涵,从而帮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皖北乡村唢呐班在维护道德风尚、促进人际关系和谐、构建乡村社会秩序等方面所发挥的重要现实价值。

湖北师范大学的研究生宇涛围绕中国安徽省亳州市及其周边地区流传的民间音乐瑰宝——亳州清音戏展开。他首先概述了亳州清音戏的起源与发展,指出其根植于民间,并汲取了“八角鼓”与“南阳大曲”的精髓,历经世代艺人的不断完善与创新。亳州清音戏拥有丰富的唱段,多达170余首,且运用了超过130个曲牌,其音乐唱腔属于联曲体形式,与“八角鼓”及“南阳曲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精通诗词音律的亳州艺人,结合地域风情和语言特色,将八角鼓、南阳曲调与亳州民间流传的清音巧妙融合,经过多次改良与丰富,最终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亳州清音”。这一艺术形式不仅展现了亳州文化的深厚底蕴,也体现了民间音乐艺术的传承与创新精神。

上海音乐学院研究生于琪玥研究以特定区域或城市命名的曲艺品种,以琴书为例进行了深入探讨。于琪玥概述了全国范围内琴书的多样性。进入21世纪,特别是在“非遗”保护的大背景下,以县、区域名命名的琴书类种更是层出不穷,成为了一种显著的文化现象。针对这一现象,宣讲以流行于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的颍上琴书为例,详细剖析了琴书在颍上地区生根发芽的缘由及其当前的生存状态。他指出,颍上琴书之所以能够冠以“颍上”之名,不仅是因为其在颍上地区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更在于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与表演形式深深融入了颍上的地域文化与民俗风情之中。

中国艺术研究院的陈瑜副研究员对以上四位学者的发言进行了深入评议。评议人高度评价李海萌教授有关安徽省雅集乐种分布的发言,为我们揭示了安徽地区雅集乐种的丰富多样,为区域音乐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评议人夸赞张庆辉老师从伦理视域出发的题材新颖,探讨了太和县坟台唢呐班的文化内涵,为民间音乐研究增添了新的维度。评议人认可宇涛田野调查的丰富性,但论文和阐述中对于音乐表现的内容研究较少,发言从曲牌音乐着手,通过曲牌音乐的比较,揭示了两种音乐形式之间的密切联系,拓宽了音乐比较研究的视野。评议人对于上海音乐学院研究生于琪玥的有关颍上琴书地方性表现和成因研究提出一些建议,希望期待作者更深入剖析颍上琴书的地域特色,为地方音乐研究提供生动案例。陈瑜副研究员表示,四位学者的研究各具特色,各有千秋,希望未来能有更多学者关注并深入研究安徽地区的音乐文化,从不同角度挖掘其丰富内涵,为推动安徽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撰稿:王欣  摄影:学生记者 徐慧东  审核:高艳)